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有庠科技獎頒獎 科技創新的搖籃
有庠科技獎頒獎 科技創新的搖籃
新聞出處:經濟日報 吳佳汾

「第18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昨(24)日下午在台北遠東飯店舉行,今年特別增設「有庠科技貢獻獎」,由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頒獎人,頒給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主要表揚其領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用創新科技精準防疫,對台灣疫情控制的卓越成就。(右圖: 吳佳汾/攝影)

新冠病毒衝擊
借重科技防疫有成

陳時中以「科技防疫、台灣模式」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強調超前部署的重要,以及善用科技、資訊透明等,促進社會大眾遵守防疫新生活運動,都是防疫成功的關鍵。

陳時中表示,目前台灣防疫成績,算是成功,目前每百萬人的感染率為0.3,德國是台灣的700多倍。雖然上半場的抗疫可說是成功,但是下半場的挑戰才剛開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認為,今年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刺激相當大,從個人生活習慣到企業生產營運流程,甚至是國家經濟體系的運作,都面臨極大的改變,不論是要突破現狀或是因應疫情,很多項目都要借重科技,「有庠科技獎」成立的目的就是獎勵國內的科技創新,希望這樣的獎項,可以帶動國內科研蓬勃發展。

聚焦六大領域
激發創新龐大動能

「有庠科技獎」今年邁入第18屆,持續聚焦在「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與「綠色科技」等五大新興科技領域,更因應當前科研趨勢,新增「人工智慧(AI)」領域,期待帶動更多人才投入AI相關研究,以利台灣在未來AI世代中搶得先機。該獎項舉辦18屆以來,合計共頒發388個獎項,累計頒發獎金近新台幣1.6億元,成果卓著。

今年「有庠科技講座」5位得獎者在學術界與研究單位多年耕耘的成就,贏得評審委員會一致肯定,得獎人可謂實至名歸。

右圖: 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左四)與第18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合影。 吳佳汾/攝影

奈米科技類講座得獎人林麗瓊表示,她與先生都是在同一領域研究奈米彼此鼓勵成長,並感謝其大哥從小引導她,開啟對物理的認識。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郭斯彥獲得資通訊科技講座,他表示要感謝在場的劉炯朗院士,在他還是學生時期所發表第一篇論文,便是在劉院士協助下投稿,且榮獲學術獎項。

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陳永富獲得光電科技講座,他指出雷射技術能應用在眼科、牙科等各項疾病方面,徐旭東打趣表示,最近亞東醫院要購買用在腦部雷射的機器非常昂貴,陳教授是否可以協助,以後不需要那麼多錢向國外購買設備?陳永富笑說還差很遠,不過可以一起努力朝此目標發展。陳教授夫人則稱讚道「能做他學生,被他全心的教導,是最幸福的」;而其兒子也表示,將來要以超越父親的成就為目標。

生技醫藥講座得主,目前服務於中央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謝世良表示,過去長期研究病毒與免疫系統,希望能在這波新冠疫情中將研究成果發揮,貢獻社會。他亦感謝太太的啟迪,激起他對醫學研究熱情。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吳乃立是本屆綠色科技講座得主,他表示目前做的鋰電池研究,將朝向無人駕車等應用發展。

這次能與學生劉偉仁,同時也是本屆「有庠科技發明獎」的得主,同台領獎感到非常高興,象徵科研的不斷傳承。

科學教育紮根
國際賽事鍍金爭光

典禮最後基金會特別邀請「國際青年物理學家辯論錦標賽」的台灣代表隊成員上台,包括台北美國學校Austin Wang及Richard Wang、建國中學陳亮宇、協同中學林姵妤與王梓維,他們從7月參加國內賽後就參與集訓,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國際賽將改為網路線上進行,台灣代表隊仍將積極培訓,希望在各國激烈競爭中為台灣爭取榮耀。

台灣隊過去屢屢在國際賽摘下獎牌,累計1金5銀4銅,顯見台灣科學教育已打下厚實基礎,未來徐有庠基金會希望讓更多年輕的一代走出世界,進而促進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聯絡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