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處:/徐旭東董事長
一、有庠基金會成立緣起
徐有庠先生創立了遠東集團,如今遠東集團在台成立超過一甲子,橫跨十大行業,各行業的主要公司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集團的營收、獲利與資產規模同步持續成長,已經是台灣前三大集團企業。有庠基金會的成立,既是為了紀念先父,同時也是遠東關係企業要緬懷有庠先生一生「深耕工業、播種公益」的偉大事蹟,而有庠先生的風範,也深深影響到所有遠東人。
首先,有庠先生投入公益的理念,並不是等到事業有成之後才開始,而是一直以來就有著企業家要回饋社會的使命感。因此遠東投入公益的足跡,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七○年代,當時事業才處於發展初期,有庠先生便能以企業家支持成立亞東女子籃球隊,推廣了台灣早期的體育風氣。多年以來,遠東投入公益的資源已超過新台幣五佰億元。
另一方面,有庠先生更傾向以具體的作為來推廣公益,而不是單純捐錢而已。因此在教育領域,先後成立了亞東技術學院、豫章工商與元智大學;在醫療領域,分別設立亞東醫院與遠東聯合診所。其中元智大學與亞東醫院,更先後獲得「國家品質獎」的肯定,顯見遠東是以經營企業的高標準來推動公益事業。除此之外,遠東也成立了徐元智醫藥基金會與徐元智紀念基金會,前者主要為推動亞東醫院的設立,後者則以文教、藝文與建築美學的獎勵活動為主。
徐元智先生是有庠先生的父親,也是我的祖父;有庠先生成立基金會來紀念他的父親,很自然的我也跟隨著他的腳步,成立徐有庠紀念基金會來緬懷他。
二、基金會十年創新有成
有庠基金會的成立還有一項重點,就是要宣揚有庠先生對於「創新」的堅持,如果回顧有庠先生經營事業的過程,可以發現他對創新的重視與執著。像是民國五十七年有庠先生決定從紡織向上游跨足人造纖維製造的新領域,當時在兩種製程的選擇上考量許久。一種是已經普遍使用的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技術,另外一種則是較新穎、成本較低,但不確定性也較高的對苯二甲酸(TPA)技術。最後在有庠先生審慎規劃計算所有相關成本與風險評估之後,毅然決然採用了TPA技術,後來不但獲致極大的成功,奠定爾後遠東新世紀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競爭優勢,TPA技術更成為其後化纖產業的主流。
另一個例子則是在民國六十四年,適逢國內推動十大建設高峰期,水泥供不應求,亞洲水泥遂決定前往東部花蓮設廠。當時的擴建工程,有庠先生首開國內風氣之先,引進「二次燃燒預熱預鍛式旋窯」以及「無齒水泥磨」。同時在「環境第一」的前提下,花蓮廠的礦山選擇用最新的「直井式採礦搬運系統」,再加上各種集塵設備,建廠時的環保維護投資竟然佔總投資額十分之一,也難怪今天亞泥花蓮廠既在生產效率與品質上遙遙領先同業,公園化的廠區與綠美化的礦山更早成為各界指定參訪的據點。
凡此種種,皆可看出有庠先生「勇於突破、創新自我」的經營理念,也因此在基金會籌備階段,便決定以「科技與創新」作為基金會未來發展主軸。一方面國內基金會多半以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為獎助重心;二方面科技創新實為台灣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的重大關鍵。民國九十年底,在有庠先生逝世後隔年,短短一年間我們完成了基金會的籌備工作,並獲得主管國內科技事務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核准設立,成為國科會主管第一家民間科技基金會。
今年適逢基金會成立第十年,過去以來基金會先辦理了「有庠科技獎」,鼓勵國內學術界的傑出科技人才,重點推動「奈米科技、通訊光電、生技醫藥與綠色科技」等四大新興科技領域的研究發展。近年來基金會進一步朝鼓勵年輕學子著手,舉辦「徐有庠盃─台
灣青年學生物理辯論競賽」,透過比賽選拔、培訓,支持台灣學生出國參加國際競賽。而籌備多年的「徐有庠先生紀念館」也已進入設計最終階段,相信很快就能開始動土興建。
綜觀十年來基金會的諸多作為,許多都是國內基金會之創舉,各獎項的獎金額度也是類似活動之最高,為台灣的科技創新帶來豐沛活力,延續了有庠先生重視並鼓勵創新的精神。
三、公益為集團永續承諾
有庠先生曾說過:「企業不斷追求利潤,最終目的除了保持企業的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要促進社會繁榮、民生樂利和國家富強……」,因此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早已深植成為遠東的企業精神。
我很高興在「第九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前夕,本會能夠再度出版「有庠科技論文集第四集」,本論文集共收錄了第八屆與第九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的十六篇得獎論文作品,他們的得獎,不但是個人及團隊的學術研究成果獲得肯定,也代表著兩年來超過三百位專家學者的盡心投入審查工作,才能有這本論文集的產生。
遠東集團在台成立超過六十年,對中國人來說,六十年代表一甲子,具有很深的意義。遠東企業得以持續成長茁壯,除了感念創辦人奠定了厚實的根基,以及「誠勤樸慎」的企業文化,本人所強調的「創新」精神,相信也早已內化成為所有遠東人未來的成長動力。
遠東一甲子,公益一輩子,我們對於公益的付出才剛開始而已。
(本文轉載自「有庠科技論文集─第四集」董事長 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