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處:東聯化學提供/
石化工業涵蓋大範圍日常生活需求,其景氣變化受各大經濟體興衰、原油價格、國家石化政策、重大事故及供需平衡等影響,過去都呈現循環波動現象。然而近年來,先進國家財經問題頻傳、新興市場國家快速成長,導致石化工業的景氣循環週期波動擴大,石化產品價格變化也愈趨劇烈。另外,美國頁岩氣的開發與中國煤化工挾低廉原料成本之優勢,使石化產業打破過去由中東產油國一方獨霸的局面,掀起新一波的汰弱扶強及合縱連橫效應。
|
三大市場崛起 臺灣競爭加劇
中東地區向來是全球傳統主要原油輸出國,近年利用當地廉價且豐富的天然氣及石油腦為原料,逐漸向石化中下游擴產,例如:塑膠原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及化纖原料乙二醇(EG)等產品,使產業鏈更加完整。
至於位在西部大陸的美國,頁岩氣革命不僅衝擊全球能源供應結構,更掀起以天然氣為原料、大規模擴建石化產能的熱潮,也讓美國原來日漸萎縮的石化工業獲得新的成長動能而復甦重生,其以頁岩氣為石化原料之產品勢必為全球產業帶來新的區域競爭。
不容忽視的還有當前石化業的主要市場──中國,在其十一五與十二五計畫中,傾力發展石化工業,利用龐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國際資金投資、取得先進生產技術,並提升管理能力。不僅如此,中國近年來在煤化工業取得突破,由於煤炭的成本低廉,預期在製程技術成熟後,可望成為中東與美國之外,另一個極具競爭力之石化原料大國。
以上三大市場,挾其低廉的石化原料優勢,深深影響非原料產地的石化業,也使全球石化區域競爭版圖重新劃分。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預測,2014年臺灣石化產業將可微幅成長1.5%~2%,然而,在外在環境的衝擊下,臺灣石化業又因使用傳統成本較高的輕油作為原料,長期的發展及獲利將受到威脅,加上臺灣長期面對國內環保爭議,產業政策空轉,多年來產業幾乎沒有任何新的投資,也將導致臺灣石化業在未來幾年內因原料成本偏高而失去以規模及營運成本為優勢的利基。
面對內外夾擊的環境,臺灣石化廠商開始思考不一樣的道路,如何搶得穩定且低廉之原料,並取得發展高值化特殊化學產品之技術,是當前業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