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處:東聯化學提供/
石化業的挑戰與機會
自2014年6月美國商務部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後,美國頁岩油氣開採即衝擊全球能源市場供應結構,造成原油於2014年9月失守百元大關。緊接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美元由貶轉升,再加上中東原油輸出國採取不減產以維持全球市場佔有率,雙重利空作用下,原油價格跌勢加劇,跌幅最高曾達53%,連帶也影響全球石化產品大幅走跌,下游市場需求放緩,導致2014年石化業獲利表現不佳。
2015年第一季與第二季油價止跌回升至50~60元間,下游廠商補貨意願轉趨積極,激勵石化產業開工率提升,供需情況漸趨正常。但由於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消費需求不振,降低對原油之需求,特別是中國大陸因為多年來的盲目投資,造成產能過剩,面臨產業淘汰的陣痛期,促使原油價格進一步回跌至前波40元低點,短暫的復甦景像猶如曇花一現。
整體而言,原油的供需,未來終究會因經濟景氣復甦而重新取得平衡點,但在市場恢復之前,產油成本較高的廠商將先面臨淘汰的命運。2015年因油價持續低迷,連帶影響石化產品價格,預期全年石化業產值將呈現衰退,而未來一至兩年內,低油價的現象將持續對全球國際情勢及石化產業帶來衝擊,區域性的競爭亦將不斷升高。
臺灣石化業者以原油提煉之石油腦為原料,2015年上半年受惠於石化產品跌幅趨緩,以及原料成本降低等有利因素,獲利相較2014年有所改善。美國之頁岩油(氣)及大陸發展之煤化工產品,對亞洲與臺灣石化業將帶來產業結構性的破壞,幾乎所有石化業者都面臨競爭力喪失的困境。然而,因為2014年油價的大跌,以石油腦為原料之廠商得以重新取得優勢,低油價的價格壓抑了頁岩氣及煤化工的開採與投資,根據今年第二季EIA統計資料顯示,美國頁岩油氣開採投資案相較去年同期減少將近50%,許多投資計畫因此而延後;而中國大陸的煤化工也因為國際油價大幅走跌,使得煤化工製程不具成本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又因煤化工需耗用大量能源與水,並有汙染環境、資金壓力等問題,也使投資者面臨放棄及進度停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