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即時通訊軟體的活躍,為全球電信市場帶來巨大衝擊,也迫使電信業者積極拓展新型態服務,改變獲利結構。本期特別邀請遠傳電信首席顧問李聖珉與大家分享,遠傳如何藉由5G與物聯網技術,打通轉型的任督二脈!
加速研發 佈局5G
回顧通信技術發展史,1G(第一代行動通訊技術)時代開啟了移動語音通話的序幕,2G(第二代行動通訊技術)時代進一步滿足人們收發簡訊和手機上網的需求,3G(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時代則進化到圖片、音樂、視訊的移動互聯,到了4G(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時代,提供更快速的行動多媒體服務。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智慧家電等設備的出現,各界對於巨量資料的傳輸需求日殷,對於傳送速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亟需一個能承載萬物互聯的網路技術,5G(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乃應運而生。
有鑒於新一波科技革命對於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影響甚鉅,各國政府莫不整合資源,全力投入;而受到即時通訊軟體提供語音、視訊通話服務的影響,電信業的產值逐年衰退,也促使各家電信業者紛紛尋求轉型,期盼藉此翻轉獲利結構。
為了在這場全球搶灘戰中攻佔一席之地,遠傳早早著手佈局。「我們的5G佈局主要分為三階段,」遠傳電信首席顧問李聖珉介紹,「第一階段是邁向4.5G,先將5G上的新想法變成module(模組),plug in(嵌入)到4G上執行,包括256QAM先進調變、多進多出4x4 MIMO天線技術,以及LAA技術。第二階段則是佈建物聯網平臺,投入NB-IoT(窄頻物聯網),今年9月,已經順利獲得NCC核發300萬個物聯網門號。第三階段是關注5G核心網路的演變,例如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虛擬化網路(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等。」
在三階段大方針的指引下,遠傳團隊循序挺進,第一關要解決資料傳輸速度的問題。由於5G的傳輸速度必須高達每秒10Gbps(100億個資料位元),相較4G更快100倍,因此,2016年9月,遠傳率先發表下載速度可達1Gbps的Gigabit LTE網路;同年12月,引進全臺首座5G原型機網路;2017年3月,展示全臺第一個5G核心網路(5G Core),其中包括: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虛擬化網路(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分散式雲端(Distributed Cloud)等5G關鍵技術,讓參觀者體驗超過5 Gbps的飆網速度。
5G的第二道關卡是必須降低訊息的延遲時間,遠傳因此攜手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具備高頻寬與低延遲特性的5G Intelligent Mobile Edge Computing(簡稱MEC,行動邊緣運算)技術。「這是將原本運行於雲端的應用服務,依照使用者的位置,移到附近基地臺運行,以減低服務的延遲。」李聖珉首席顧問舉例,「以往使用者利用手機連線觀看youtube影片,必須先經過遠傳電信機房,再到google的雲端平臺,才能下載影片;有了MEC技術,用戶只要利用附近基地臺,就能下載影片,大幅降低等候的時間,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在團隊的協力下,遠傳的研發有了突破性的成果,2017年9月,遠傳和工業技術研究院連袂在德國柏林參與MEC Congress,展現MEC技術,同時在大會中報告ETSI MEC PoC的實驗成果與心得,成為全臺電信業技術發展的領頭羊!
值得一提的是,遠傳提出的5G Intelligent Mobile Edge Computing平臺還能針對應用服務需求,提供使用者具有優先權的無線網路環境,特別適用於具備低延遲與高頻寬需求的應用服務,包括:車聯網、影音串流、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等,對於5G的演進,扮演著關鍵角色。
萬物聯網 大勢所趨
5G的推展也點燃了物聯網的戰火,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物聯網在2017年達到1.3兆美元規模、80億裝置連線,而且在2020前,每年將持續以20%的幅度成長,可說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事實上,物聯網的規模得以快速成長,除了網路技術(5G, 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的推升,亦得利於認知運算(Cognitive Computing)、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擴增實境虛擬實境(AR/VR)等各種新技術的不斷演進,促成各產業發展出不同的應用或服務。「Gartner將物聯網分為八大領域,包括:商業、工業、健康、城市、能源、車用、家庭、及消費性電器……等,目前在不同領域中,都有相當成熟或是發展中的應用。」李聖珉首席顧問進一步說明,「在智慧工廠,透過上中下游所有機器聯網連線,可以追蹤記錄全部零組件、產品的生命周期,並進行生產數據即時分析;在智慧商業上,Amazon和阿里巴巴發展無人商店,利用大量感測器配合運算邏輯及數據分析,方便客戶即拿即買;在車聯網上,Tesla利用車內外大量感應器,搭配GPS定位系統、高端輔助晶片與雲端數據,實現高科技『自動輔助駕駛』;而在智慧家庭中,Amazon和Google先後推出智慧音箱,透過語音認知,提供人工智慧相關服務。」
換言之,自動駕駛、無人商店、智慧工廠……等創新應用已在全球陸續實現,根據李聖珉首席顧問的觀察,臺灣在這幾個領域的發展程度雖然不一,但由於國內外各類硬/軟體廠商、電信商、新創團隊……等業者的投入,也逐漸發展出成熟的應用。「在智慧城市領域,臺灣已在水利防災上,監測及整合水情資訊,並與即時防災通報中心完成連線;在交通及車聯網領域,不僅可即時監控交通路網,也結合大數據技術,進行交通規劃或車隊管理;而在智慧家庭領域,保全業和電信業亦紛紛推出以安全和便利為需求的全套感應及偵測方案。隨著感應技術、聯網技術,以及人工智慧能力的提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元的應用與服務愈趨成熟。」
智慧應用 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