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接軌國際減碳趨勢,打造台灣循環經濟產業鏈
接軌國際減碳趨勢,打造台灣循環經濟產業鏈
新聞出處:天下雜誌 文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淨零碳排是全球共識,跨國、跨界、跨域的合作才有可能達成,11月才舉辦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呈現許多面對氣候變遷的難題與大眾心願,例如在金融主題日(Finance Day)就有示威團體要求停止投資化石燃料,改將資金投至再生能源、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等面向,實踐氣候正義。但基於化石燃料打造出的快速交通、恆溫房屋、低廉又耐用的塑膠日用品等,都是現代生活難以捨棄的,因此再生能源與循環再生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案,尤其是循環經濟被視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綠色產業政策。


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會議目標是依據《巴黎協定》及《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期望能加速、擴大規模並透過正確機制來實現承諾,具體推動氣候減緩、適應行動、氣候融資、公平轉型乃至於促進全球共同協力等相關工作。

回收率高、工業實力強,台灣推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簡單說就是將使用後的物品回收再重製,就像金條融化後再製成金飾,原料不需要再重新開採煉製,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但一般物品回收與重製並沒有那麼容易,例如隨處可見的寶特瓶,就有瓶蓋、標籤與瓶身三種塑膠,如何打造回收系統、完整分離,並重製成安全耐用的產品,完成搖籃到搖籃(cradle 2 cradle),必需資源回收率高,以取得足够再生的原料,還要有深厚的產業專業度,才能做正確的拆解、整理與重製。

台灣製造業產業鏈完整、行業多元,而台灣平均高達55%的資源回收率是全球模範生,尤其寶特瓶回收率達到95%,回收的寶特瓶經過分類、清洗、除污、切碎後成為減碳63%的再生聚酯粒(Recycled PET, rPET),這些rPET成為國內企業為品牌大廠再製成低碳又耐用的傢具、運動服、鞋子等物品的原料,甚至能重製成各方面與原生寶特瓶相差無幾的rPET寶特瓶,在技術上已達成寶特瓶的循環再生鏈。


國內寶特瓶95%的回收率,讓寶特瓶的循環經濟大有可為,衛福部已加速評估討論回收寶特瓶製成的rPET開放應用於食品包裝容器,促進循環再生經濟。

跨界合作打造完整循環再生經濟

循環再生產業,需要產官學各界一起努力。以寶特瓶的循環再生為例,在歐美,rPET應用於食品包裝已經超過十年;2019年日本可口可樂聯合7-Eleven與台灣的遠東新世紀一起打造寶特瓶100 %封閉循環的回收再造模式,讓喝可樂不再背負製造垃圾的原罪;義大利與德國的可口可樂砸大錢增加rPET的使用;歐盟提出塑膠稅(Plastic tax)、加州政府通過回收塑料法案(Recycled-content bill);不論是法律的要求,或是品牌因應潮流帶頭減碳,rPET的重要性都在快速成長中。台灣因寶特瓶回收率高,rPET成本相對低,且具有技術能力打造出符合各國認證、可應用於食品包裝的rPET,但因為台灣衛福部還未開放rPET應用於食品容器包裝,「瓶到瓶(Bottle to Bottle)」的理想還差最後一步。


食品級回收聚酯粒 rPET 經過射胚吹瓶後成為全新的潔淨寶特瓶,不但減輕環境負擔,更實現了零原(零原料)再生,瓶到瓶的環保概念。

台灣的遠東新世紀是全球第二大的rPET製造商,在日本打造出淨零製造的聚酯再生工廠,遠東新化纖總部固聚事業部羅怡文協理認為台灣的循環經濟需要更多政府的協助:「台灣的永續減碳政策需要接軌國際」國內廠商的減碳作為,如何得到國際的承認,需要政府更全面的考量與協助。觀點氣候組織(Perspectives Climate Group)資深學者麥可洛瓦(Axel Michaelowa)建議,即使台灣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成員國,也可透過自願性碳權機制,讓企業用國際碳權抵減碳費等減碳責任(註1);而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建議政府跨部會討論碳權議題,他認為與其將排碳當成污染物來管理,不如更積極地視為資產或金融商品,讓金融、產業都一起投入減碳,帶動民間的供需市場及創新能力(註2)。只有當減碳成為必需,甚至成為一種新創商機時,才能驅動產業加速轉型。


在氣候變遷的強大壓力下,法令與技術漸漸成熟,再生聚酯將扮演重要的減碳要角

期待未來,台灣不僅是資源回收模範生,更在法令、產業、政策各方齊心努力下,打造出經濟與環保兼顧的循環再生島。

註1:蘇彥誠(2022)《COP27直擊/美國、非洲推碳權新制 專家:台灣也可參與》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518

註2:林奐成(2022)《COP27直擊/專訪彭啟明:台碳交易難產 恐淪氣候殖民地》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508

聯絡資訊

TOP